本发明涉及一种困难立地类型区域蓄水保墒的边坡植苗装置,包括收集雨水的集水装置、蓄积雨水的蓄水保墒装置和将集水装置内收集的雨水导流到蓄水保墒装置内的根部输水装置;蓄水保墒装置内具有上下贯通的空腔,根部输水装置安装在蓄水保墒装置的空腔内,集水装置固定在蓄水保墒装置的上端且位于空腔外侧,根部输水装置通过一穿设在蓄水保墒装置上的输水管与集水装置底部连通。本发明可有效拦截降雨资源,并优先供给植物根部,可充分利用干旱、半干旱区域有限的降雨资源,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1.一种困难立地类型区域蓄水保墒的边坡植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雨水的集水装置、蓄积雨水的蓄水保墒装置和将集水装置内收集的雨水导流到所述蓄水保墒装置内的根部输水装置;所述蓄水保墒装置内具有上下贯通的空腔,所述根部输水装置安装在所述蓄水保墒装置的空腔内,所述集水装置固定在所述蓄水保墒装置的上端且位于所述空腔外侧,所述根部输水装置通过一穿设在所述蓄水保墒装置上的输水管与所述集水装置底部连通;所述根部输水装置内具有输水通道,所述输水通道底部具有输水口;所述蓄水保墒装置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输水管穿设在所述通孔内且其下端位于所述蓄水保墒装置内;所述根部输水装置与所述输水管下端连接,且所述输水通道与所述输水管相连通,所述输水管上端与所述集水装置底部连通;所述输水通道包括水平布置的导流通道以及环形通道和/或弧形通道,所述环形通道和弧形通道均与所述导流通道相连通; 所述根部输水装置内还具有竖直布置的疏通通道,所述疏通通道上端从所述蓄水保墒装置上端伸出,其下端与所述输水通道连通; 所述根部输水装置包括导流管以及环形管和/或弧形管,所述导流管内形成所述导流通道,所述弧形管内形成所述弧形通道,所述环形管内形成所述环形通道;所述导流管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蓄水保墒装置的内侧壁且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环形管和/或弧形管固定在所述导流管上且其底部与所述导流管的底部平齐; 所述导流管底部具有与所述导流通道连通的第一输水口,所述环形管底部具有与所述环形通道连通的第二输水口,所述弧形管底部具有与所述弧形通道连通的第三输水口; 所述第一输水口为开设在所述导流管底部并沿所述导流管长度方向布置的直线型输水口,所述第二输水口为开设在所述环形管底部并沿所述环形管周向布置的环形输水口,所述第三输水口为开设在所述弧形管底部并沿所述弧形管长度方向布置的弧形输水口; 所述第一输水口为将所述环形管底部外径的1/3截掉形成的倒U型槽口,所述第二输水口为将所述导流管底部外径的1/3截掉形成的倒U型槽口,所述第三输水口为将所述弧形管底部外径的1/3截掉形成的倒U型槽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困难立地类型区域蓄水保墒的边坡植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保墒装置包括两个平行相对布置的第一隔板和两个平行相对布置的第二隔板,两个第一隔板和两个第二隔板组装后围成一呈立方体型且上下贯通的筒状结构,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一隔板或第二隔板靠近下端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困难立地类型区域蓄水保墒的边坡植苗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两侧边分别向靠近所述根部输水装置的方向垂直延伸形成一侧折边,两个所述第二隔板分别对应压接在两个第一隔板相对的两个侧折边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困难立地类型区域蓄水保墒的边坡植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装置为一水平布置的槽体,所述槽体一端固定在所述蓄水保墒装置上端边沿处,所述槽体上端面形成有一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与所述蓄水保墒装置内的空腔上端连通,所述导流槽底壁上开设有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与所述输水管上端连通;导流槽底壁为弧面结构。
请联系平台
请联系平台